如今,从天空俯瞰下去,一条宽约4米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像一位坚强的母亲,守护在沙漠边缘,将红旗农场的万亩农田紧紧抱在怀里。
马献民说,树是天然的屏障,多种一片树,地里的庄稼就多活一片。在林带的保护和涵养下,风沙小了,气候好了,周边农田也增产了。
可谁也不知道,这片绿里,承载着多少他的汗水。
防沙治沙,是一场人与沙漠的斗争。要赢得这场斗争,不但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,还必须吃得下常人难以想象的苦。
沙漠边缘,因为缺水,种植梭梭成活率在30%左右,每年春天都要补栽。
马献民记得,有一年冬季积雪少,春季干旱少雨,他种下的5万株梭梭全部死了。
“那时候在沙漠里种树,看不到前景,也没有收入,补栽树苗缺资金就只能硬着头皮找亲戚朋友借。”马献民寻思,这也不是长久之计,要想把树栽下去,就得在沙漠里生出“金蛋蛋”。
2009年,一次机缘巧合,马献民认识了一位种植大芸的专家,建议他在梭梭树下种大芸。
大芸学名肉苁蓉,寄生在梭梭根部,有着“沙漠人参”的美誉,是一种珍贵的药材,药用价值高,经济效益也很好。可沙漠里真能种出大芸吗?
为此,他专门到石河子大学去请教专家,又到和田的大芸种植基地考察,花2万元买回了1千克大芸种子。按照专家的指导,将种子种在上百亩梭梭根下。
大芸从种到出苗,需要三年以上,三年的漫长等待。
2012年的春天,当马献民拨开梭梭根部的积雪时,发现了三年前埋下的大芸种子出苗了。
看着微风中闪着珠光的小嫩苗,马献民激动地跳了起来。等待三年,这片荒漠终于给予他回馈。
丰收的喜悦,传遍了左邻右舍。大家都觉得马献民不容易,见到效益了,挖出来的大芸估计能卖10万元,他终于可以回家享享福了!
可马献民一合计,如今野生大芸越来越少,而且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盗挖野生大芸。挖出来卖了固然可以直接见效,可这不能持续发展。“如果我自己想再种,还得去买别人的种子,为何不留下种子,扩大种植规模呢!”听了马献民的话,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倔老头。
没办法,家人们只能跟着他一起收种子,第二年重新开始。
如今,用自己回收的种子,马献民将大芸种植面积扩大到800多亩。去年,仅收回来的大芸种子就卖了十多万元。
19年的时光,马献民已满头银发,但他依然倔强地坚守在那片沙漠里。
在一株梭梭苗木下,马献民指着探出头的几株大芸说:“我种树,第一是为了防风固沙,不让庄稼再受损失。第二是想告诉大家,种树也能致富,希望我的种植经验能给其他治沙人一点帮助。”